民主的起源,是為爭取每一個人都能享有自由、平等的權利和對待;
民主的實現,是奠基於國內外無數革命志士的犧牲奮鬥;
民主的手段,則是當政策與資源無法均分時,強迫少數服從多數。
105歲以下的我們,自小就在民主社會中長大。
我們從民主認識到,社會上居然有那麼多人跟自己不一樣;
我們也認識到,人多的時候事情不一定好辦;
我們更認識到,民主化以後的自由、平等其實有很多不同的面相。
民主的意向素以多數為依歸,多數代表什麼?
我們又認識到,多數並不代表品質,甚至於不代表正確。
那為什麼要取決於多數?這就和科舉取士一樣︰因為沒別的辦法。
真的如此嗎?我們來看看換作少數當權的情況︰
帝王時代是極少數甚至一人專政,但也有過史家稱頌的太平盛世;
菁英政治也是少數當權,是知識與資產階級的夢想,但英國脫歐公投已證明投票根本無法解決庶民與菁英的歧見。
重點是,民主離開了投票就不叫民主,這是鐵則,也是一個死結,至少目前還看不出解套的跡象。用比較粗野的話來說,假如多數人誤判就大家一起死。
多數人誤判的機率有多高?各人自己心裡有數,從小學表決郊遊地點起就知道了,君不見多少老謀深算的英國人在一天之內就後悔投錯了脫歐票?
所以,不要把民主擺在太崇高的位置,那只是一個不得已的辦法。
歐美各國近年金融危機、恐攻事件頻傳,很多人開始注意到,政體不一樣的中俄兩國在政經方面的執行效率相對高於西方國家,專家們也紛紛著手研究起民主與專政各方面的利弊得失。
事實上中俄也並非完全專制,他們有所謂的集體領導,也有各種形式的政策議決,但最後保留可由一人拍板定案的機制,與西方的全民普選有相當大的距離。
事實上一人拍板定案在民主國家也很常見,只不過都經過粉飾化妝外人看不太出來而已,現實是不可能每件事都來投一次票。
歸結起來,民主與專政的主要差別還是在於領導人的產生,是經由全民普選還是少數人的共識決?
普選無疑是平等的極致,但全民也必須付出政局每隔幾年就來個大振盪的代價,連帶政府施政的連貫性也沒有保障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